当前位置: 主页 > 新闻资讯 > 文化资讯

是什么画能被张大千直呼“海内第一”?



2025-04-19来源: 艺术中国

吴历的《陶圃松菊图》

在“清初六家”中,吴历留存的作品最少。但《陶圃松菊图》这幅作品却被张大千称为“海内第一”,并耗费四天时间临摹了一幅,它到底有着怎样的特别之处呢?

1937年的春天,张大千借住在北京的颐和园。有一天,他在于非闇家中看到了这幅吴历绘制的《陶圃松菊图》。张大千直呼“海内第一”,并在昆明湖上“破四日之功”临摹了一幅。张大千认为吴历的这幅作品是仿王蒙的《破窗风雨图》,但后来徐邦达则认为应为仿王蒙的《松岭山居图》,但由于原作已无从寻觅,因此其溯源已无法考证。

张大千临摹吴历版《陶圃松菊图》

在这幅画中,吴历用类似于钉头和雨点般的短皴来表现坡石,层层积墨,再用焦墨点苔,显得老辣凝重、沉郁苍朴。乔松和夹叶树掩映在岸边,一位红衣高士正在船上垂钓,此处用色清丽明润,人物刻画细腻,有王蒙《秋山草堂图》的影子。

作品细节,红衣高士垂钓于江心,与岸旁的秋叶相互呼应,用色醒目大胆 

沿着溪水溯流而上,有栈桥、瀑布,山路崎岖;右侧苍松之下茅屋之中,有人对晤、有人交谈,屋外高士策杖、童子抱琴,还有仙鹤兀立,一派“谈笑有鸿儒,往来无白丁”的氛围感。可这所谓的《陶圃松菊图》,为什么只见漫山遍野的松树,却唯独不见菊花呢?大概在艺术家笔下,这些像陶渊明一样隐居山野的高士就代表了孤傲倔强的野菊吧!

画幅中段,隐居者生动逼真,甚至可以看见仙鹤立于其间

这繁茂苍古的山体,左右两侧,明显是一阴一阳。吴历用牛毛皴、解索皴,和他独创的“阳面皴”,表现出阴阳向背的关系。有人说,这样的画法是受到了西洋画的影响。

皴法细节

吴历独创的“阳面皴”,表现出阴阳向背的关系,如图沿红线分割

确实,吴历是清初六家中唯一一位“学兼东西”的画家。40岁之前,吴历得到王鉴、王时敏的指授;44岁,他入了天主教;50岁时,去澳门修道,加入耶稣会受洗。吴历由儒入佛,再由佛皈依天主。此后,在上海嘉定一带传教,就很少作画了。直到70岁以后,吴历的画作数量才又多了起来。 

《陶圃松菊图》书法细节

这幅《陶圃松菊图》就是吴历73岁时创作的。此时的书法,结体左低右高,用墨浓重,撇笔纤细,捺笔丰腴。转折处多是方折,很有苏东坡的笔意。

从题款上得知,这幅画是吴历画给“陶圃先生长君扶照”的。“扶照何许人也?

文中提到的陶圃先生就是陆培远,他喜欢种植菊花、松柏,他的庄园在嘉定南翔,名叫“陶圃”,而其长子正是“扶照”,就是清代著名茶学家,著有清代第一茶书《续茶经》的“茶仙”陆廷灿。陆廷灿向吴历定制这幅王蒙笔法的画,结果让他等了将近四年。吴历画完后,托弟子陆道淮寄去。

“清初六家”之一 吴历

这幅画的受画人是陆廷灿,但画上最早的收藏印是陆愚卿,之后有梁章钜、孙毓汶;再之后是张学良、王季迁。虽然张大千说是于非闇的藏品,但却并没有在画上留下任何的收藏痕迹。其实,这幅画还曾被关冕钧“三秋阁”收藏,他也没有留下印记。

时过境迁,当今的拍卖场上,吴历的《陶圃松菊图》以四千多万成交,而张大千临摹的那张也拍到了两千多万。(特约撰稿/《王健读画录》主讲人王健;编辑/傅朗,图片由撰稿人提供,如遇版权异议请联系删除)

 


 


责任编辑:王洁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